前些天,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说:“有一种创新,叫往回走。”“简单地说,所谓的创新,就是要回到一个古老的事物,但是用全新的手段把它再做一遍。所谓的非共识,就是你初看不认识,但是后来你知道,原来是老相识。”
今天,认真看这两篇文献,感触良多。AI被认为是个“黑箱”,广受诟病,特别是医学界的人士,无法接受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工具。下面介绍的两篇文章算是“解释AI”的典范了,非常有启发性。但是,仔细琢磨,每一步操作是如此引经据典,”没有创新性“。
两篇文章的共同套路是“解构”网络,类似把房子拆分为一块块砖、一片片瓦。神经网络可以拆解为一层层,然后是一个个节点。接下来,所谓的解析,就以这些分解出的单元进行分析。
第一篇文章:Task representations in neural networks trained to perform many cognitive tasks (Guangyu Robert Yang et al. Nature neuroscience 2019, IF>19).简单来说,这个文章要说明2个问题:
-
相似任务可以相聚。文章用数字给了依据。(clustering)
-
一个任务的执行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基本步骤:例如感知(sense),认知(cognitive process),动作(motor processes)。不过论文中并没有严格地将神经网络节点分为这些个步骤模块,主要在节点水平进行分析。任务之间共享部分网络节点,共享程度与任务间相似度成正比。(compositionality)
仔细回味,恍然大悟,文章的套路好熟悉。在这里,一条记录指某一个task对应的网络所有层的所有节点值(这个值是简单计算出来的task variance,需要的童鞋欢迎看原文),放到医学统计,一条记录是excel表里某一个病人所有健康相关变量的值。那么,接下来都好理解。
-
怎么说明任务抱团了呢?做个K-means聚类。看Fig.1a:
-
怎么说明任务是可分解的呢?做个PCA(主成分分析)。
第二篇文章:Pathological Evidence Exploration in Deep Retinal Image Diagnosis(Yuhao Niu et al. AAAI-2019).
对我来说,这篇文章最好记,只要记住”科赫法则“四个字,其他的靠联想就好了。因为,文章就是按科赫法则的四步来说明一个AI工具为什么”行“。
这里解析的AI工具是将眼底图像分类为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DR)的一个神经网络模型。
-
科赫法则一:患病动物有传染原,健康动物没有。类比过来,太简单,医生可以从患病的眼底图像找到病灶。
-
科赫法则二:从患病动物可以分离出传染原。类比过来,从患病的眼底图像分离出病灶。
(1)首先,将神经网络的倒数第二层节点作为输入,训练一个性能跟整个神经网络模型媲美的随机森林,留下最有用的几个节点(文章发现是6个)。那么,将一例病人的眼底图像输入模型,得到的6个值就是该病人的DR病灶最抽象的表示。这就像一个长方体,就长、宽、高3个值表示就好了,不用真的拿出一个长方体实体。
(2)然后,像照镜子一样,将神经网络模型的头尾对调,得到一个反向的网络模型。把前面6个节点的值输入这个网络,网络的每层出现相应的响应,组合起来就是这个病人的DR病灶的病理描述符(好比DR病灶的抽象画)。有人会问,为什么不是把肉眼可识别的病灶直接分离出来呢?我觉得是因为不容易,但是作者第三步巧妙地另辟蹊径了。
以下第二行第四行就是病理描述符的样子:
-
科赫法则三:分离的传染原植入健康动物,导致健康动物患病。类比过来,分离出来的病理描述符可以移植给健康的眼底图像。
这步用了最热门的GAN网络,简单来说,就是训练了一个网络,输入正常的血管图和病理描述符,会生成一张逼真的DR眼底图,其中的病灶跟这个病理描述符对应的病灶一样。这样一来,就相当于把特定病灶迁移到健康眼底图了。
-
科赫法则四:第3点中患病的动物也能分离出传染原。类比过来,第3点中生成的DR图像也能分离出传染原。
人家找了5个眼科专家,一致说,这些图像的确有病灶。故事到这就结束了。
抽象后看两个文章都好简单,但是人家能聚焦这样的问题、做出巧妙的研究设计,真的太有才了。
作为医学生,看完这两篇文章,百感交集,除了惊叹技术牛人跨医学也这么牛,还想到医学研究向来注重机制研究(解释发现的现象),积累丰富的方法经验,可以借鉴过来做出又好又透明的AI工具。
(想要原文的亲,点个赞,添加关注,私戳,收到~~)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